这地方叫德胜西,是内蒙古伊克昭盟准格尔旗的一个乡,学术界公认这里为水土流失“世界之最”。沟壑纵横,支离破碎……比垃圾堆还乱,一眼望不到边,任何人看了都会惊悸。
著名生态学家、科学院资深院士阳含熙1998年到这里考察,望了一眼便痛心疾首地叹息:“惨不忍睹!”
专家介绍,这里每年每平方公里平均流走1.88万吨土,严重的地段,多达6万吨。表土流走了,一种学名叫砒砂岩的物质便裸露在外,多达2万平方公里。砒砂岩疏松破碎,见水、遇风、遭重力,就塌落沟底,暴雨季节,被洪水卷走,最终流进黄河。
1.88万吨,2万平方公里,多可怕的数字。它们是每年从黄土高原冲刷进黄河的16亿吨泥土中的一部分,有人计算,如果把这16亿吨泥土以一米见方堆积,能缠绕赤道27圈。
看着这么多泥土流入黄河,当地水土保持专家韩学士不服气。1976年,他选了一个叫黑毛兔沟的地方做实验。刚去的时候,那里40%的人搬走了,村里连个村长都选不出来。
有一年春天,老韩发动数百人栽沙棘,正遇雨雪交加,人们头上冻结了无数冰珠珠。两天下来,老韩的鞋子掉了底。5年后,这里有了绿色,12年后,走的人搬回来了,人均收入1000多元,人均粮食1000多公斤,人均羊6只,一些人家有了电视机。
现在,从高处看德胜西,仍然看不到多少绿色,仍然是一眼望不到边的大垃圾堆,但是,许多条沟底已经有了绿色,沙棘正在往上爬。治理过的地方,可以减少水土流失70%,有些沟,已经被绿色封住,水土不再流失。1998年,国家拨专项资金1200万,用于砒砂岩治理,今年,已经落实800万元。老韩说:“如果资金有保证,政策不变,30年到50年,问题就可以解决。”
老韩说:“我们必须把伊盟的水土流失解决好,因为,伊盟是黄河最主要的粗沙来源区。每年流入黄河的16亿吨泥沙中,伊盟就占十分之一;每年流入黄河的4亿吨粗沙中,伊盟就占了四分之一。”
韩学士是喝黄河水长大的,他热爱黄河。1963年,他从北京林学院毕业后就分配到伊克昭盟。
该乡有条黄河支流,叫皇甫川。皇甫川有条支沟,叫川掌沟,同是黄河粗沙来源区。6月10日,记者坐内蒙古水利厅的越野汽车绕山头1个多小时,始终在油松的绿色中穿行。我们曾数次下车,清新的空气中氤氲着植物生长的气息,传来鸟的叫声……准格尔旗水利局局长介绍,这里已经有了好多种动物,成了内蒙古自治区的文明乡,被国家水保专家们誉为“黄河流域一支花”。
10年前,川掌沟几乎没有天然绿色,受风水蚀遭害,年侵蚀模数每年每平方公里1.88万吨,局部地区每平方公里最高达5.35万吨。全流域有7个行政村,3622口人,人均耕地高达0.53公顷,人均粮食却只有247公斤。
最早想起在这个地方栽油松的,也是韩学士。这个工程,牵动了准格尔旗上上下下……“山顶戴帽子”——在山头封山育林;“山腰系带子”——山坡地退耕还林还草;“沟底穿靴子”——在沟底修建谷坊水坝,拦蓄径流,淤澄农田,最终实现了“农田下川,林草上山”,全流域林草面积占到宜林宜草面积的91.26%,植被度由治理前的3.2%提高到76.2%。人们终于有了生生相息的最起码的条件。如果,黄河的每一条支流都能达到这种程度,黄河水就应该是清的。
中国有句古话:“圣人出,黄河清”。今天的圣人,是韩学士为代表的再造秀美山川的人们,从一锹土一棵树一盆水做起,从我做起,从现在做起。
6月10日,我们在川掌沟绿色中看到两群羊,羊要啃树,要破坏植被,准格尔旗一位副旗长知道了,立刻驱车前去制止……这位旗长,就应该是圣人之一。
6月11日,我们在毛乌素沙地中的神华集团神府东胜有限责任公司采访,公司领导介绍,已形成1360万吨生产能力的大煤田,不仅自己变绿了,连周围也变绿了。他们采取生物治理和工程治理相结合的办法,先后对四条水土流失较严重的流域进行治理,使黄河一级支流窟野河的一级干流乌兰木伦河输沙量大大减少。6月12日,我们在万家寨水利枢纽采访,总经理滕玉军介绍,他们已经在水土保持上投入1500万元,在74公里长的库区营造绿色,用10到15年时间,在库区增加绿色4.3万公顷,完成治理面积462平方公里,把库区周边治理区建成一个水土保持示范区。
他们,都是“黄河清”的圣人,都是保卫黄河的圣人。